透過一些細微的事,才能看見自己的隱藏的內心
這是一種修練,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透過一些細微的事,才能看見自己的隱藏的內心
這是一種修練,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老天把災難給口湖,口湖卻把文化給台灣 ─ 寫在5/1日口湖大遊行之前】
雲林縣口湖鄉,台灣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地區,路,走著走著就成了汪洋!土地貧瘠,但這裡有全台灣品質最好的烏魚子、鰻魚、虱目魚與馬蹄蛤,對了,還有回頭浪子種出的玫瑰番茄......
這個風頭水尾的所在,是民主運動先驅李萬居先生、汪洋中一條船作者鄭豐喜先生、亞洲新鐵人李福恩先生的故鄉,吳繼釗女士從事教育與慈善工作的起點,當然,這個海口也出了道上赫赫有名,喊水會結凍的『阿尼基』。

民國97年1月份起,因為編纂口湖鄉志,我與團隊在口湖近乎蹲點似的與總編纂曾人口老師用了4年時間將鄉志完成;而後又二年配合協助牽水狀協會執行口湖牽水狀文化祭。這前後6年時間,與口湖許多鄉親結識,甚至不少人結為好友。這裡的人們,因為環境嚴酷的考驗,做事、做人都很直接、堅毅、刻苦,不來拐彎抹角那一套。


了解口湖的歷史後,發現老天爺特別愛給這個地方考驗。西元1845年農曆6月初七深夜到初八,一場颱風過後的大水災,幾近滅村式的帶走了數千條人命,這也是台灣開埠以來,一地因水災死傷最多的地方。170年來,這個造成口湖先人及大傷亡與傷痛的天災,由最初的各家各戶追緬超度因水災罹難先人的道教儀式,變成了國家重要民俗─『口湖牽水狀』,是屬於全台灣無形的文化資產,不僅吸引大陸學者,甚至日本311地震海嘯過後,日本學者也專程前來了解祭祀超渡儀式對大災難過後生還者所帶來集體撫慰的作用與影響。
數百年來,天災在口湖肆虐的紀錄不勝其數,1986年的韋恩颱風走後,在口湖留下數十年不退的積水,最後形成了生態天堂─成龍濕地與湖口濕地。其中成龍濕地是擁有國際級條件的濕地,近年來在觀樹基金會的策展之下,每年都有國際藝術家在此留下環保材質的藝術創作----(先不論這種活動與在地性文化是否有契合的關聯性)
我發現,天災每每給口湖人帶來摧心的傷害與損失,但是時間卻將這種傷害變成全台灣人的文化與生態資產!痛苦傷害的代價,口湖鄉親在付,而成果,全讓全民共享---,換個角度說,我們都欠口湖鄉親一聲謝謝!
但是就在今年年初,傳出鄉公所不顧居民反對,要在生態天堂成龍濕地與養殖區密集的成龍村興建火葬場的消息(相關訊息與影響,有興趣朋友可以搜尋相關資料與報導)------
明天,5/1日,口湖鄉50年來第一次的大遊行即將登場,鄉民的訴求很簡單─「要溼地、不要屍地」。理由很簡單,天災無法避免,但希望『人禍』可以阻止----祝福口湖的朋友們,為保護家鄉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能如其所願!









【詩想日記 ─ 桃李無言一隊春】
今年春天 被塗上一層喧譁的黃
整個島 為之騷動
拉著北方來的霾 說 春天來了
安靜的白 已經匆匆離去
照例留下芽梢的綠 給三月一盤生機
有被看見 就被看見
沒被看見 就沒看見
順天理 走一輪 人生
就是莊嚴
【一邊工作,也算一邊玩】
97年8月9日,知文堂(原優尤)口湖鄉志編纂團隊,
在總編纂曾人口老師以及尤秋玲總監帶領下,
包含嘉義大學李佩倫教授
吳繼釗老師與妙祝等一行10餘人,
雇請漁民膠筏出海,來到飄移的國土─外傘頂洲進行地理與歷史及文化踏查。
國寶級詩人曾人口老師,在外傘頂洲有感而發,
現場即興創作『訪外傘頂洲』一詩,並在蒼茫沙洲上悠悠吟誦------
曾老師第一個音起時,我忙不迭背轉過去,對著茫茫大海,收藏炫然落下的眼淚----
人生啊---
不論是爭一時,還是爭一世,都只是匆匆無常翅膀下 的一粒沙塵--
史俊鵬走了。2012年11月3日。
這怎麼可能?
接獲消息這一個星期,總感覺他還會像以往一樣,
隔個一年半載的突然來一通電話,
說他正在台北、台南、高雄、大連、青島、北京,
每到一個城市都是為了音樂,
只是這一次,他去的地方太遠,也啟程的太早了。
還記得他46歲升格當爸爸時,
興奮又感性地告訴我:『我要為我女兒活到100歲!』
這一點,他沒有做到,才53歲就走了,而且走得這麼匆促,
從1989年合作第一首作品到今年7月他終於成立自己的音樂公司,
他與我最後一通電話,談的都還是音樂。
與史老師亦師亦友23年,那一年我才23歲,被他戲稱做『純情小胖妹』,
【詩想日記 ─ 曉夢蝴蝶】
蝴蝶探竹
蝶翼 偏偏 舞動 前世今生殘存的片段回憶
就這樣駐竹吧
相互椅偎 ,互相成就
---------------------------------------------------------------
設計/製作:王凱鶴
攝影:王凱鶴
文案:尤秋玲
創作日期:2014年7月25日
-------------------------------------------------
王凱鶴創藝工房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koartstudio
王凱鶴創藝工房 部落格
http://blog.udn.com/wk19200/article
尤秋玲自尤字在 部落格
http://yuyuimc.pixnet.net/blog

蘋婆,又名鳳眼果
小時候鄉下較常見
果實蒸熟後鬆軟如栗子。
數十年後
都會菜市偶見,像是童年舊識
只是,忘了滋味

攝影 / 王凱鶴
文案 / 尤秋玲

王凱鶴創藝工房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koartstudio
王凱鶴創藝工房 部落格
http://blog.udn.com/wk19200/article
尤秋玲自尤字在 部落格
http://yuyuimc.pixnet.net/blog

歲令飲食,
是年紀漸大的象徵吧?
今天是立秋 雖然暑氣仍熾
煮碗 紅棗銀耳湯
標記秋天的腳步。


【坐看雲起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不是無路可走,是該換個方向
倘若累了,哪裡都不想去
不妨坐下來,跟生命對話
也與自己的內心聊聊天
看 雲卷 雲舒
給 自己 再來一盤的機會

--------------------------------------------------
文字 / 尤秋玲
篆刻 / 王凱鶴
王凱鶴創藝工房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koartstudio
王凱鶴創藝工房 部落格
http://blog.udn.com/wk19200/article
尤秋玲自尤字在 部落格
http://yuyuimc.pixnet.net/blog